「肆禧·山外」位于青城后山一处

          两山之间的阶梯平台上,

          远离村户,独享着青城后山

          苍翠葱茏的灵秀。

          前临幽幽的峡谷,

          环山围抱,清逸绝谷;

          背靠伟岸的金鞭岩,

          裂隙斜布,逶迤天穹。

          因其所在的阶梯平台

          具有一定的地势落差,

          为这里争取到了更为开阔的

          观景视野。








       

          我们看中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清净而独立,

          意在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

          轻松随性、鲜活丰富的

          现代山居民宿与自然文人生活现场。








       建筑改造是这个项目的重点。

       这里原来是一个破败的老院子,

       由6栋独立

       且毫无特色的村民住房构成,

       住房与住房之间,

       缺乏互通连接的回廊走道,

       也没有独立卫生间

       与现代排污系统,

       这一切的一切,

       都挑战着设计师的空间重组能力

       与利益最大化的设计价值观。


       在这个漫长的改建过程中,

       如何保留民居住宅的朴素,

       如何探索新的空间形式,

       如何在原有的结构中

       穿插进现代生活的气息,

       便构成了此次民宿改造

       最具魅力与兴奋的所在。








       尽管,「肆禧·山外」以院落的形式

       独立存在,但与传统院落的不同在于

       场所边界的处理方式上。

       为了让空间谦虚、包容

       没有攻击之心,

       我们让片墙、壁照、山体垒墙

       与台阶步道以接续的方式,

       替代了正式的门脸与闭合的院墙。

       它们断断续续

       如虚线般勾勒着场地的范围,

       只留取完整的空间逻辑,

       让人们感受到充分的随行与自在。

       在这里,

       内与外,不再有明晰的边界,

       在一张一驰一起一落之间,

       自然与建筑彼此相融,映照成趣。






       而水池的引入,

       则在视觉上拉近了场所

       与天际、山林的距离。

       葱茏的树木与高远的天空

       在咫尺间投映于浅水之中,

       水面以借景的方式,

       打破了虚实远近的边界。

       水池之中,

       更有白墙、坡顶、竹廊、枯枝、苔痕,

       山水的古典意境也在此刻

       交织进了这片当代性的生活场域之中。

       自然属性与现代属性的


  反复穿插交融,

  是本项目的灵魂所在。

  大面积不经雕琢的白,

  是当代性建筑与艺术的集中表现。








   



   在这里,

  白色的丰富性和简约性,

  全展现在空间的结构与形体之上。

  而当这样的白与山林相结合时,

  便孕育了新的生长的趋势,

  使得参差有序的白色建筑,

  在树影婆娑之间,

  有了明暗张弛,

  有了生命的力量。

  室内依旧以白色,

  延续着通过室外对场所

  愈加肯定的体认与感知。

  同时,空间中穿插木色

  协调了白色的冷清与高远,

  丰富着空间的层次,

  并在人与空间接触时,

  赋予了室内以生命体般的温度。










       为了更近距离的

       深入丛林山野之中,

       在建筑的前沿,

       一条14米长的玻璃挑廊

       以一定的角度,伸向山谷。

       因为这里本是一个滑坡体,

       外加荷载非常困难,

       地桩每往下多打一米

       都是在坚持和放弃之间煎熬。

       但最终,

       我们的坚持有了意外的惊喜。

       置身于挑廊的尽头,

       山间云雾弥漫,

       脚下密林攘攘,

       近处嬉闹的松鼠、

       高处栖息的鸟,

       还有阵阵林涛,

       让人在久违的自然里

       忘却了一切。









       设计是一个不断认识,

       不断摸索,

       不断偏离标准的过程。

       有时候是打破自我,

       有时候是让时间发酵。

       比如,我们为了记录一道

       夕阳下的树影,

       不惜将已然建成的玻璃窗

       封填起来,以此建构

       光与影、树与建筑的关系;

       比如,在竹林茂密的地方,

       我们留一片磨砂玻璃,

       框住青城山的潮湿与迷离,

       留下山风过来时竹影的簌簌风姿;

       比如,我们会静静地

       等待一颗石头长满青苔,

       并给予它最妥善的安放……









       「肆禧·山外」的生长一直在继续,

       而且,时间在它身上

       留下的印记越多,

       它的珍贵也将越明显。